题北湖摹碑图(己巳)

吾愚未学繇与羲,唐陵宋阁多然疑。
但曾手摹十石鼓,刻画史籀誇汧岐。
下此秦碑立泰岱,石刻明白丞相斯。
延熹蔡郭华岳庙,江都皇象神谶碑。
近代数碑次第毁,一𥿄在世惊神奇。
定武各石欧褚耳,数十本尚谈姜夔。
三碑真迹下一等,况是秦汉三国时。
古人笔法入石理,何尝楮墨差豪釐。
吾斋积古见三绝,访古者至皆嗟咨。
客曰是宜并摹勒,一日不刻人嫌迟。
江南市石北湖去,九龙冈上吾家祠。
雪锋吴氏善篆隶,奏刀砉騞亲磨治。
浅深完缺尽相肖,登登林下鸣毡槌。
十夫扶起鼎足立,桓楹并视平不欹。
岩岩疑嶷双岳色,苍崖翠壁交陆离。
建业古气尽销铄,秣陵一抹无嫌卑。
甘泉山色隔湖见,朝岚浮动青松枝。
西汉殿石我手获,坟坛可配鲁祝其(余于甘泉山手获汉厉三胥冢上石)。
麓台画巳百年久,林屋岂为我图之。
我来补写刻石者,三碑添在珠湖湄。
坐使此图成故实,摩挲合作摹碑诗。
瑕邱之乐古所叹,他年老倦应相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阮元对自己摹刻古碑经历的自述,充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守护情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金石痴迷者的自白
开篇作者自谦说不精通书法("未学繇与羲"指不擅长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但用大量笔墨列举自己研究过的著名碑刻:像周代的石鼓文、秦代李斯的泰山刻石、东汉的华山庙碑等。特别提到这些古碑逐渐损毁,更显传世拓本的珍贵。这里透露出作者对金石文化的深厚积累,就像个如数家珍的古玩收藏家。

二、文化传承的实践
诗中详细记录摹刻古碑的过程:请篆刻高手吴雪锋操刀,在自家祠堂旁立碑。用"毡槌""十夫扶起"等生动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工匠们叮叮当当刻碑、众人合力竖碑的热闹场景。作者特别骄傲的是,这些新刻的碑与甘泉山汉墓石刻(他亲自发现的文物)、古代画作共同构成文化景观,就像把零散的历史碎片重新拼接。

三、寄情山水的文人情怀
后段笔锋转向美景描写:九龙冈的祠堂、甘泉山的松影、珠湖的波光,古碑与自然山水相映成趣。最后作者想象年老时回忆此刻,流露出对文化传承的满足感。这种将文物保护和山水审美结合的情怀,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特质。

全诗最动人的是作者"让历史活起来"的努力——不只是收藏拓片,而是亲手复刻古碑,让消失的碑文重新矗立天地间。诗中既有"叮当"刻碑的实干精神,又有"隔湖见山色"的诗意眼光,展现了中国文人既务实又浪漫的文化品格。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