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夜晚的瞿塘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
诗的开头,“万里瞿塘峡,春来六上弦”,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春天的夜晚,月亮已经升起到半空中,给人一种辽阔而宁静的感觉。
接下来,“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诗人通过月亮的光辉,写到了它时而照亮黑暗的屋子,时而又洒满整个天空。这里的“时时”和“故故”表现出月光的变幻无常,仿佛在暗示诗人内心的波动。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这两句,诗人用风来比喻自己的心情。清爽的风吹拂着衣襟,显得格外宁静,但高悬的月亮却让诗人感到孤独,仿佛眼泪即将落下。这里的情感对比非常强烈,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享受,又透露出他内心的伤感。
最后,“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诗人看到南飞的乌鹊,夜深了,它们落在江边。乌鹊常常被视为孤独的象征,诗人借乌鹊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对远方的思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月亮和夜晚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在宁静中的孤独与思念。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充满情感深度。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