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

我行昨出庐山西,藤竹苍苍阴虎溪。
东林钟声晚出寺,高崖木叶秋平溪。
白云万叠倏然合,窈眇回听清猿啼。
洪州三月忆惝惚,径驾归艇轻于翳。
宫亭湖东日初出,岚彩欲见一片青。
烟迷沧州淼漭万余里,岩风忽落闻天鸡。
屏风叠开张,浸入颇黎。
沧海贯石梁,白日挂丹梯。
松杉上接瀑布落,藤萝下拂云光低。
须臾湖波兴,日晦风凄凄。
香炉峰,摇曳同菰稗。
舟行望远势还出,矫如踏云浮动之苍霓。
山摇海荡不知处,想见枕石醉卧人如泥。
晚泊湖心照南斗,仰视正与石门齐。
莫言灵境近咫尺,帆樯倏过难攀跻。
将游天地之一气,庐山从我到处如提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庐山的所见所感,充满动感和奇幻色彩。全诗以行踪为线索,将庐山的壮美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巧妙融合。

开篇写诗人离开庐山时的回望,藤竹苍翠、虎溪幽深,东林寺晚钟回荡,秋叶飘落溪面,白云忽聚忽散,猿啼清幽。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庐山的神秘氛围。

随后诗人展开丰富想象:湖面日出时岚彩变幻,烟波浩渺中忽然听到天鸡啼鸣;屏风叠般的山势倒映在如玻璃般清澈的湖水中;瀑布从松杉间飞泻,藤萝轻拂低垂的云霞。这些描写既真实又梦幻,展现庐山的多变之美。

诗中特别突出了动态美:湖波骤起时香炉峰在波光中摇曳如野草,小舟行进时山势仿佛踏云而行的彩虹。最后以"山摇海荡"的夸张手法,表现诗人醉卧山石的畅快。

结尾处诗人感慨:虽然灵境近在咫尺,但转眼即逝难以停留。最终升华主题——只要心怀天地,庐山美景就能随身携带。这种将外在山水转化为内在境界的写法,正是全诗最动人的哲理。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