偪侧行同金秀才学莲作题亡友黄二悔存诗集后
朝吟山头魂,暮委泉下骨。
偪侧行,歌黄郎。
黄郎五岁始识字,十五十六能文章。
十七试冠军,十八登词场。
十九客浙东,二十游潇湘。
当其兴发欲赋诗,寒暑昏旦皆忘之。
山行麋鹿憎,水行蛟龙嗤。
有时沿林觅句不知远,前飞鸱鸮后狺犬。
我疑苍苍位置皆得宜,独出此人天不管。
春非我春,秋非我秋。
一世出不得,延回历九州。
大儿小儿亦何有,忽向燕台访屠狗。
形疲骨瘦志已灰,偶尔一官头上来。
驱车入解梁誓涉,咸阳避责未筑台。
块然身遽亡,三十既已逾,四十渺难得。
赴君之丧哭君切,伶仃一棺诗数册。
此时偪侧复偪侧,巫咸冈,云四结,昆仑河,涛百折。
炎风萧萧雨声急,又疑天为诗人泣。
诗人亡后十五年,新鬼故鬼围坟前(君亡后君配与太夫人皆相继卒)。
锦州刺史刘大观,独抱一卷来长安。
奉钱三百千,一一为校刊。
姓名一日长安市,交口诵君如未死。
我顷闻之泪难止,却忆石交疑隔世。
杨大令,赵舍人,里中昔年称等伦。
此时憔悴百僚底,转羡君名日边起。
偪侧行,谁所为,金子亦岂人间才。
浮名身后总如此,不若未死常衔杯。
一杯复一杯,偪侧歌偪侧。
却忆虞山山头论诗夕,夜半神祠火云赤。
兹游何期死生隔,呜呼兹游真成死生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朋友为纪念早逝的诗人黄二(字悔存)而写的深情悼念之作。全诗用直白的语言和强烈的感情,描绘了黄二短暂而才华横溢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早逝的悲痛和不平。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感叹人生短暂(1-4句)
- 用“偪侧”(意为狭窄、压抑)重复开篇,强调人生的逼仄和短暂。
- 早上还在吟诗,晚上就已入土,凸显生命无常。
2. 追忆黄二生平(5-28句)
- 用数字记录黄二的成长轨迹:5岁识字,15岁能写文章,17岁考试第一,18岁进入文坛,19岁游历浙江,20岁到湖南。
- 描写他写诗时的痴狂状态:忘记寒暑昼夜,山间水边寻找灵感,甚至不怕野兽。
- 感叹老天不公: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却不管这个天才的死活。
- 写他仕途不顺:虽然才华横溢,但直到形销骨立才得了个小官,最终在三十多岁时去世。
3. 描写丧葬与身后事(29-44句)
- 用风雨交加、天似哭泣的景象烘托悲凉氛围。
- 交代黄二死后家人相继离世,坟前新旧鬼魂围绕的凄凉。
- 赞美好友刘大观为他刊印诗集,让他的诗名得以流传。
4. 结尾抒发感慨(45-54句)
- 对比其他朋友的落魄,反而羡慕黄二死后成名。
- 劝解世人:身后虚名不如生前饮酒快活。
- 最后回忆当年与黄二在虞山论诗的夜晚,火光映红神祠的盛景,如今已成生死永隔。
诗歌特点:
1. 口语化表达:全诗多用白话句式(如“五岁识字”“二十游潇湘”),像在与人聊天般自然。
2. 数字叙事:用具体年龄标记黄二的人生轨迹,增强真实感。
3. 强烈对比:生前落魄与死后成名、昔日欢聚与今日孤坟形成尖锐对照。
4. 情感递进:从开篇的压抑,到中段的愤懑,再到结尾“一杯复一杯”的借酒消愁,情绪层层推进。
核心情感:
这首诗不仅是悼念友人,更是对天才被埋没的控诉。作者用“天不管”“羡君名”等词句,实际上在质问:为什么真正的才华总在死后才被认可?最后“不如生前多喝酒”的感慨,是一种看透世事的无奈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