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山的清冷画面,通过四个层次传递出诗人淡泊名利的心境。
前两句写景:秋露降在青苍的江面,落叶随波漂流,远处群峰笼罩在将停的细雨中,整个画面透着微凉的秋意。"一丝秋"的形容很巧妙,把秋意比作若有若无的雨丝,让人感受到淡淡的萧瑟。
后两句抒情:诗人看着江上孤帆,想起东汉严子陵在桐江隐居的典故。但他觉得,与其像严子陵那样刻意隐居,不如像周朝姜太公那样自然地在滋泉边垂钓。"下直钩"用姜太公直钩钓鱼的典故,暗示真正的超脱不在于隐居形式,而在于内心境界。
全诗妙在将秋景与心境自然融合,用"残雨一丝"对应"直钩"的意象,把人生哲理藏在山水画卷中。诗人通过比较两种隐居方式,表达了对自然本真生活的向往,比刻意追求隐士名声更高一层。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