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陪西陂先生暨诸君登毗卢阁饮樵沙道院
一年几佳辰,浮生徒劳攘。
宋玉懒悲秋,重九期无旷。
言指毗卢阁,殿古仍宏壮。
伛偻摄衣裳,危梯取次上。
攀跻忆吾曾,见闻若新刱。
俯视但鸿濛,焉能辨所向。
稍觉疏林外,隐隐闻樵唱。
大哉黄金阙,郁葱气何王。
烟散西山明,紫翠千万状。
回策游樵沙,羽化宁欺诳。
一醉乘松风,欲掷卢公杖。
飘飘吾亦仙,宿因未曾忘。
宋玉懒悲秋,重九期无旷。
言指毗卢阁,殿古仍宏壮。
伛偻摄衣裳,危梯取次上。
攀跻忆吾曾,见闻若新刱。
俯视但鸿濛,焉能辨所向。
稍觉疏林外,隐隐闻樵唱。
大哉黄金阙,郁葱气何王。
烟散西山明,紫翠千万状。
回策游樵沙,羽化宁欺诳。
一醉乘松风,欲掷卢公杖。
飘飘吾亦仙,宿因未曾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登高游玩的场景,充满了超脱尘世的仙气和豁达情怀。
开头四句点明主题:人生苦短,难得重阳佳节,诗人不愿像宋玉那样悲秋,而是选择登高畅游。这里用"懒悲秋"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中间部分生动记录了登毗卢阁的过程:古老的殿阁、陡峭的台阶,登高后云雾缭绕的朦胧景象,远处樵夫的歌声,以及西山的壮丽景色。诗人用"俯视但鸿濛"、"紫翠千万状"等句,既写出了登高望远的真实感受,又营造出仙境般的氛围。
最后六句是全诗精华:诗人游樵沙道院时,感觉自己仿佛羽化登仙,醉后乘着松风,甚至想扔掉拐杖像神仙一样飘飞。结尾"飘飘吾亦仙"点明主旨,表达了暂时忘却尘世烦恼、享受当下快乐的豁达心境。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通过登高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更传达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哲理。诗人将现实景物与神仙幻想巧妙结合,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超然物外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