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道中
筍舆踏瘦石,挥汗日亭午。
山断忽眼明,人家住溪浒。
解衣近绿阴,隔枝鸟相语。
好风送凉来,坐久失畏暑。
潭潭一水绿,可以浣尘土。
樵歌响空谷,渔艇散前浦。
丘壑太寂寥,从俗只自苦。
征夫问前途,欲往空顾伫。
山断忽眼明,人家住溪浒。
解衣近绿阴,隔枝鸟相语。
好风送凉来,坐久失畏暑。
潭潭一水绿,可以浣尘土。
樵歌响空谷,渔艇散前浦。
丘壑太寂寥,从俗只自苦。
征夫问前途,欲往空顾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夏日赶路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展现了自然之美和旅途中的心境变化。
诗的开头写旅人坐着竹轿,踩着瘦硬的石头赶路,烈日当头,挥汗如雨。忽然山路一转,眼前豁然开朗,看到溪边有人家居住。这里用"山断忽眼明"生动表现了山路转折时视野突然开阔的惊喜感。
接着写旅人停下休息,在绿荫下解开衣衫乘凉,听到树枝间鸟儿互相鸣叫。凉风吹来,坐久了甚至忘记了炎热的烦恼。这里通过触觉(凉风)、听觉(鸟语)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夏日难得的清凉惬意。
随后视线转向环境:清澈的溪水仿佛能洗净尘世的烦恼,樵夫的歌声在山谷回荡,渔船在前方水湾散开。这些画面构成了一幅宁静自然的山村图景。
最后写旅人的内心矛盾:虽然喜爱这幽静的山林(丘壑),但作为赶路人又不得不继续前行。当问路时,望着前路不禁犹豫徘徊。这里"从俗只自苦"道出了人在世俗责任与内心向往之间的挣扎。
全诗最打动人之处在于:
1. 用"踏瘦石""挥汗"等细节真实再现夏日赶路的辛苦
2. "忽眼明""好风送凉"等转折带来阅读的惊喜感
3. 通过溪水、鸟鸣、樵歌等声音构建出立体的山野氛围
4. 结尾的犹豫生动表现了现代人也能共鸣的"想停留却不得不前行"的矛盾心理
诗中自然景物与人物心境完美融合,让读者仿佛跟着走了一趟夏日山行,既感受到炎热中的清凉,也体会到闲适中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