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旅途中的漂泊感和离别的愁绪,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
首联"野草山花知姓字,人生踪迹似浮萍"用野花野草作比,说它们尚且有名有姓,而人的行踪却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生的无常和漂泊感。
颔联"帆冲细雨空江白,鸟没长淮远树青"是精彩的景物描写。细雨中的白帆、空旷的江面、飞入远树的鸟儿,构成了一幅水墨画般的江景,既展现了旅途的孤寂,又暗含了前路的渺茫。
颈联"今夜故人离水驿,明朝别酒尽沙瓶"转入离别场景。今晚还在水边驿站与故人道别,明天就要喝完饯行的酒各奔东西。"沙瓶"暗示了饯行酒的简陋,更显离别的仓促和无奈。
尾联"匆匆又入丹阳去,暮鼓晨鸡已候听"写继续赶路。匆匆赶往丹阳,已经能听到报时的鼓声和鸡鸣,暗示旅途的奔波和时间的流逝。
全诗以"漂泊"为主线,通过野花、浮萍、孤帆、飞鸟等意象,配合细雨、暮鼓等声音描写,营造出浓郁的羁旅氛围。诗人将人生际遇与自然景物巧妙结合,让读者感受到旅途的孤寂和离别的伤感,展现了古代文人羁旅诗的特有韵味。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