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永定河
永定本无定,竹箭激浊湍。
长源来塞外,两山束其间。
挟沙下且驶,不致为灾患。
一过卢沟桥,平衍渐就宽。
散漫任所流,停沙每成山。
其流复他徙,自古称桑乾。
所以疏剔方,不见纪冬官。
一水麦虽成(谚云一水一麦之地),亦时灾大田。
因之创筑堤,圣人哀民艰(永定筑堤始自康熙三十二年)。
行水属之淀,荡漾归清川。
其初非不佳,无奈历多年。
河底日以高,堤墙日以穿。
无已改下流,至今凡三迁⑴。
前岁所迁口,复叹门限然。
大吏请予视,蒿目徒忧煎。
我无禹之能,况禹未治旃。
讵云其可再,不过为补偏。
下口依汝移(总督方观承建议移下口于北堤之东),目下庶且延。
复古事更张,寻思有所难。
长源来塞外,两山束其间。
挟沙下且驶,不致为灾患。
一过卢沟桥,平衍渐就宽。
散漫任所流,停沙每成山。
其流复他徙,自古称桑乾。
所以疏剔方,不见纪冬官。
一水麦虽成(谚云一水一麦之地),亦时灾大田。
因之创筑堤,圣人哀民艰(永定筑堤始自康熙三十二年)。
行水属之淀,荡漾归清川。
其初非不佳,无奈历多年。
河底日以高,堤墙日以穿。
无已改下流,至今凡三迁⑴。
前岁所迁口,复叹门限然。
大吏请予视,蒿目徒忧煎。
我无禹之能,况禹未治旃。
讵云其可再,不过为补偏。
下口依汝移(总督方观承建议移下口于北堤之东),目下庶且延。
复古事更张,寻思有所难。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永定河治理的难题,用大白话来分析就是:
1. 河流本性
开头说永定河名字叫"永定",其实根本不安定。它从塞外流出来时被两山夹着,水流急、泥沙多,但反而不会泛滥。问题出在过了卢沟桥后——地势平了,河水乱流、泥沙堆积,动不动就改道(古人叫它"桑乾河"就是这个原因)。
2. 治河困境
康熙年间为了防洪开始修堤坝,最初效果不错。但时间久了,河底越淤越高,堤坝越修越脆,只能不断往下游改道(已经改了三次)。最近一次改道后,官员们又发现新口门快撑不住了,皇帝看了也愁得揉眼睛。
3. 皇帝的自嘲
乾隆皇帝很实在,说自己没有大禹治水的本事,何况这河大禹当年都没管过。现在改河道只是临时补救,想彻底恢复古河道?太难了!最后勉强同意大臣的建议,把入河口往东挪挪,先应付眼前。
诗的魅力在于:
- 用"一水一麦"的民间谚语,点出这里只能种一季麦子的心酸现实
- "蒿目徒忧煎"这种动作描写,生动体现治河者的无力感
- 皇帝不摆架子,承认"我没办法",反而让治水难题显得更真实沉重
本质上这是首"治水工作报告诗",把水利工程难题、民生疾苦和领导人的焦虑全写进了诗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