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山东巡抚陈中丞

两年三劄汴台时,回首东藩几梦思。
疏为斯文还白鹿⑴,书从何日更青藜。
泰山我负登高愿,沧海君成望远期。
相寄不烦缄鲁缟,汉封坛上有秦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山东巡抚陈中丞的一封信式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山东风物的向往。

开头两句"两年三劄汴台时,回首东藩几梦思"用数字对比凸显思念之深——短短两年间多次写信(三劄),却仍像做了一场又一场关于山东(东藩)的梦。这里汴台指开封,是作者所在地;东藩指山东,是友人任职处。

中间四句藏着两个典故:白鹿指书院讲学(朱熹曾重建白鹿洞书院),青藜指夜读(汉代刘向夜读有青藜杖老人授经)。作者用这两个文雅比喻,既夸赞友人重视文化教育(疏为斯文),又表达想与友人灯下夜谈的期待(书从何日更青藜)。

"泰山""沧海"两句最显深情:作者遗憾自己未能登泰山(我负登高愿),却欣慰友人在沧海之滨有所成就(君成望远期)。一负一成的对比,把对友人的欣赏写得含蓄又真诚。

结尾用"鲁缟"(山东薄绢)和"秦碑"(泰山石刻)两个山东特产作结,既避免直接说思念显得肉麻,又用具体物件唤起共同记忆。特别是"汉封坛"暗指泰山封禅的典故,把对友人的祝福比作古代帝王祭天的崇高礼仪,情谊之重不言而喻。

全诗就像一封文人的"朋友圈":用泰山、沧海、白鹿、青藜这些"文化梗"传情达意,把公务往来(巡抚官职)、学术交流(书院典故)、山水之约(登泰山)糅合成醇厚的友谊美酒。最妙的是明明想对方了,偏不说"我想你",而是问"什么时候再一起夜读啊",这种含蓄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