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六日
春回已再旬,诘朝是人日。
苦忆故山下,古梅荫幽室。
苔封老干迟,香蚤南枝密。
披离碧涧临,横斜短墙出。
轻烟澹霭中,风神总清逸。
江国气暄和,微风转温律。
溪润柳先舒,土㬉兰初茁。
南荣可洞开,北牖不须窒。
何事久羁栖,朔风但严凓。
难寄一枝春,望断江南驿。
清梦频往来,浩叹抚书帙。
苦忆故山下,古梅荫幽室。
苔封老干迟,香蚤南枝密。
披离碧涧临,横斜短墙出。
轻烟澹霭中,风神总清逸。
江国气暄和,微风转温律。
溪润柳先舒,土㬉兰初茁。
南荣可洞开,北牖不须窒。
何事久羁栖,朔风但严凓。
难寄一枝春,望断江南驿。
清梦频往来,浩叹抚书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正月里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眼前春景带来的复杂心情。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
开篇点明时间——正月六日,春天已经来了二十天,明天就是"人日"(古人正月初七的节日)。作者突然想起故乡山下的老梅树,它苍劲的枝干上长满青苔,南边的枝条却已早早开花,幽香弥漫在简陋的老屋里。这里用"苔封老干"和"香蚤南枝"的对比,既写出梅树历经风霜的沧桑感,又突出它顽强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中间十句)
像放电影一样展开故乡梅树的画面:梅枝斜伸到碧绿山涧旁,疏影横斜探出矮墙,在薄雾中显得格外清雅。接着镜头转向江南的春天——气候温暖,微风吹来都是暖的,溪边柳树发芽,泥土里兰花初绽,朝南的窗户可以敞开,北窗也不用封堵。这里用"柳先舒""兰初茁"等细节,生动表现江南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
笔锋一转,发出感慨:我为什么还滞留在这北方呢?这里只有刺骨的寒风,想折一枝梅花寄给故乡都做不到,只能望着通往江南的驿路叹息。夜里常常梦回故乡,醒来只能摸着书卷长叹。最后"一枝春"用典(古人折梅寄友表思念),"望断""浩叹"等词,把思乡的无奈感推向高潮。
诗的精髓:
1. 时空交错:把眼前北方的寒冬与记忆中江南的早春交织对比,强化思念之情
2. 以梅寄情:全诗灵魂是那棵故乡古梅,它既是具体景物,也象征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3. 细节动人:苔痕、梅香、柳芽、兰苗等细小意象,让思乡之情真实可触
现代启示:
就像现代人看着手机里的家乡照片思念亲人一样,诗人通过回忆故乡的梅花、溪流来排遣羁旅愁绪。诗中"清梦频往来"的体验,和今天我们"梦里回到老家"的感受何其相似。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通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