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昌化县双溪馆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展现了作者在忙碌生活中寻得片刻闲适的心境。
前两句写溪水奔流的声音曾经陪伴过苏东坡(坡仙)拄杖漫步,用历史名人烘托此地的文化底蕴。三四句由近及远:天目山蜿蜒的轮廓与近处清澈的溪水相映成趣,路上行人都在夸赞当地官员清廉,暗含对淳朴民风的赞赏。
五六句捕捉生动的生活画面:茂密树林中鸟儿冲破薄雾飞逝,毁坏的桥梁边人们涉水而过,用"冲烟没""涉水行"两个动态场景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野趣。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作者在繁忙公务中偷闲享受这份宁静,觉得即便对抗尘世劳累也不必再感叹人生辛苦,表达出寄情山水时的豁达心态。
全诗像一组流动的风景镜头,既有宏阔的山势溪流,又有细腻的鸟影人踪,最后落点在"忙里偷闲"的生活智慧上,让读者感受到古人亲近自然时的愉悦与通透。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