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通过“傀儡”这一形象,传达出一种虚幻与现实的交织感。
“一棚傀儡木雕成”,这里的“傀儡”指的是木偶,它们被精心雕刻,形象逼真。这句诗暗示了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或人物,虽然表面看起来栩栩如生,但实际上可能只是虚假的表象,缺乏真正的生命力。
“半是神形半鬼形”,进一步强调了傀儡的复杂性。它们既有神的光辉,也有鬼的阴森,象征着人性中善恶并存的矛盾。这种对比让人思考,到底是表象更重要,还是内在的真实更重要。
“歌鼓歇时天未晓”,夜晚的喧嚣刚刚结束,但天还没有亮。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过渡的时刻,暗示了人们在繁华与宁静之间的徘徊。这种时刻往往最能引发对生活的反思。
“尚馀寒月挂疏棂”,最后一句描绘了一轮寒月挂在稀疏的窗棂上,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孤寂和清冷。寒月象征着孤独和冷静,提醒人们在繁华过后,仍然需要面对内心的孤独与真实。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傀儡、夜晚和寒月等意象,揭示了生活中表象与真实、繁华与孤独之间的对比。它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而要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面对内心的真实。这种反思和自省,正是这首诗词的核心魅力。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