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南涧啖荔图① 其二

枝头风露饱璚浆,不瞰酸甜瞰色香。
白足蛮童唱天半,摘来应胜黑衣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岭南摘荔枝图景,充满生活趣味和地域风情。

前两句"枝头风露饱璚浆,不瞰酸甜瞰色香"用拟人手法写荔枝:枝头的荔枝吸饱了晨露(璚浆指露水),像在炫耀自己不在乎酸甜滋味,只在乎展现鲜艳的色泽和诱人香气。这里把荔枝写得像个骄傲的小精灵,突出了岭南荔枝的视觉诱惑力。

后两句"白足蛮童唱天半,摘来应胜黑衣郎"转入人物描写:光脚的当地少年(蛮童)高唱着山歌爬到树梢,他们摘的荔枝肯定比穿黑衣的北方人摘的更甜。通过"白足"与"黑衣"的对比,既展现了岭南特有的劳动场景,又暗含当地人更懂荔枝的幽默感。

全诗妙在:
1. 用荔枝的"视角"开篇,新颖有趣
2. "唱天半"三字让读者仿佛听见树顶飘来的欢快山歌
3. 结尾的对比既真实又俏皮,北方人(黑衣郎)躺着中枪
4. 通篇不用"荔枝"二字,却处处写荔枝,可见艺术功力

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田园诗,让我们隔着纸张都能闻到荔枝香,听到采荔少年的歌声,感受到岭南特有的生活情趣。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