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颍考叔庙的故事,用对比手法探讨人性与劝谏的智慧。
前四句说人性:人的固执想法很难强行改变(比如暴君的性格),但天性中的善念可以通过温和方式唤醒。世人总爱争对错,但苦口婆心的说教往往效果不佳。
中间四句讲颍考叔的劝谏智慧:这位大夫(颍考叔)说话温柔委婉,却能让暴君(郑庄公)自己感到愧疚。如今只剩荒凉的祠堂和孤坟,地下墓道也残破不堪,暗示真正的智慧常被后世遗忘。
最后四句对比另一种劝谏方式:千百年来只有茅焦(直接脱衣死谏的忠臣)出名,世人只佩服他的胆量。但诗人认为,不理解颍考叔"温和劝谏"的深层智慧,单靠鲁莽的勇敢(指脱衣死谏)是没用的。
全诗核心观点:真正的劝谏智慧不在于言辞激烈或行为壮烈,而在于用柔软的方式触动人心。就像现在职场中,高情商的建议往往比强硬对抗更有效。诗人通过历史对比,提醒我们重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智慧。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