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浣纱
濯锦坊空,湔裙节近,浣纱人正娟娟。
一角青溪,难忘旧日裳褰。
纤腰半折禁风柳,又柔荑、低浸春寒。
泪痕多,万一相思,流到天边。
西施老去吴宫冷,只双颦眉黛,憔悴如烟。
锦样归帆,信音隔断年年。
侬心欲化江干石,便丝丝、黏上缠绵。
怕郎心,却似伊顽,不解相怜。
一角青溪,难忘旧日裳褰。
纤腰半折禁风柳,又柔荑、低浸春寒。
泪痕多,万一相思,流到天边。
西施老去吴宫冷,只双颦眉黛,憔悴如烟。
锦样归帆,信音隔断年年。
侬心欲化江干石,便丝丝、黏上缠绵。
怕郎心,却似伊顽,不解相怜。
现代解析
这首《高阳台 浣纱》以古代美女西施浣纱的典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刻画,展现了一位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奈。
上片(前半部分)
开篇用"濯锦坊空,湔裙节近"点出浣纱的时节,描绘女子在溪边洗衣的柔美姿态("娟娟")。"一角青溪"勾起她对往日共度时光的回忆,"纤腰半折""柔荑低浸"等动作描写,既展现她劳作时的优美体态,又暗示内心的脆弱——春寒中洗衣的手,就像她浸泡在思念里的心。"泪痕多"直接点明悲伤,担心自己的相思泪会随着溪水流到天边,想象夸张却真挚动人。
下片(后半部分)
用西施的典故("西施老去吴宫冷")暗示红颜易老、欢爱难久。女子描眉("双颦眉黛")的细节写出她的憔悴,而"锦样归帆"年年无信,说明等待的漫长与失望。最动人的是"侬心欲化江干石"的比喻:她恨不得变成江边石头,用丝丝水草缠住过往船只(象征留住情人),但最终恐惧地意识到,对方可能像那顽固的石头一样,根本不懂怜惜她的心意。
全诗精髓
通过浣纱女子的日常劳作,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她从回忆、期盼到绝望的心理变化。最妙的是将自然景物(溪水、柳枝、石头)与人物情感完全交融:春寒是心寒,流水是泪流,江石是铁石心肠。典故的化用毫不生硬,西施的故事更添历史厚重感。结尾"怕郎心却似伊顽"的转折,道破古今痴情人的共同悲剧——相思最苦的,永远是爱得更深的那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