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

历阳望姑熟,抚掌衣带隔。
却瞻天门山,落日一双碧。
不如云中鸟,自在鼓两翼。
冠裳漫羁绁,发绿今已白。
功名随浮烟,所得乃禄食。
天兵下安南,獠穴须灭迹。
腾山吼豺虎,跨海轰霹雳。
杀气暗南溟,万古一洗涤。
借令伏波在,缩手定叹息。
男儿逢此时,弗往荷矛戟。
胡为守文法,铢铢较朝夕。
终当解官去,大舰挂长席。
乘风捲云涛,载月奏玉笛。
不作凌烟人,犹为钓鳌客。
谁能对乡关,跬步归未得。

现代解析

这首诗《东望》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直白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功名束缚的厌倦和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同时暗含对时局的无奈。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景抒情
诗人站在历阳眺望姑熟(两地隔江相望),拍着衣带感叹距离阻隔。回头看到天门山在落日中泛着青碧,突然羡慕起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儿——对比自己像被官服(冠裳)捆绑,头发都从黑熬白了。这里用"衣带隔"暗喻现实阻碍,用飞鸟反衬人的不自由。

第二部分(中间十句)议论时局
诗人吐槽功名如浮烟,当官只为混口饭吃。接着笔锋一转,描写朝廷军队南征安南(越南古称)的声势:像豺虎腾山、霹雳跨海,杀气震撼南海。但诗人冷峻指出:就算汉代名将马援(伏波将军)复活,也只能缩手叹息——暗讽战争无意义。这里"万古一洗涤"是反话,暗示杀戮只会重复历史悲剧。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表明心志
诗人直言:大丈夫此时本该参军,却纠结于文书琐事(守文法)。最终决定辞官,想象乘大船挂长帆、吹着笛子踏浪而去——宁可当个钓鳌的渔翁,也不做功臣阁(凌烟阁)里的傀儡。结尾"跬步归未得"最扎心:明明家乡近在咫尺(跬步),却因现实无法回归,道尽无奈。

诗的魅力在于:
1. 画面感强:落日青山、飞鸟战火、乘风破浪的想象,像电影镜头切换。
2. 说真话:直接吐槽"当官只为吃饭",比虚伪的忠君爱国更真实。
3. 矛盾美:既想报国又厌恶战争,既想归隐又身不由己,这种纠结特别打动人。
4. 现代共鸣:像极了当代人吐槽"996""躺平",千年过去,人们依然为自由与现实的矛盾痛苦。

本质上,这是一首"职场人觉醒之诗",告诉读者:人生不该被功名绑架,自由比体制内的安稳更珍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