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三至滕王阁叠前韵
江帆屡载轻蓑到,船头互衔船尾。
万舶成喧,孤踪向寂,仍觅栏杆来倚。
晴暾乍起。
见几个箯舆,一行珠翠。
知是谁家,自惭相遇判荣悴。
前年波暗浪浊,客心惊绝处,今又清水。
鹭点平沙,人团峭堞,才领些些春意。
红丝砚洗。
傍三寸苔皮,半枝花泪。
可许留题,旧游词句里。
万舶成喧,孤踪向寂,仍觅栏杆来倚。
晴暾乍起。
见几个箯舆,一行珠翠。
知是谁家,自惭相遇判荣悴。
前年波暗浪浊,客心惊绝处,今又清水。
鹭点平沙,人团峭堞,才领些些春意。
红丝砚洗。
傍三寸苔皮,半枝花泪。
可许留题,旧游词句里。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第三次登上滕王阁时的所见所感,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江边热闹与个人孤寂交织的画面。
上片开头像电影镜头:江上帆船接连不断,船头咬着船尾,像一串珍珠。这热闹中,作者却独自倚栏远望,显得格格不入。当阳光突然洒下,他看见几个华贵的轿子和盛装女子经过,不禁自嘲:自己和这些富贵人真是天壤之别。
下片用对比手法:前年来看见的是浑浊江水,今年却变清澈了,暗示心境变化。白鹭点缀沙滩,人们聚集在城墙上,这些生机勃勃的画面让他感受到些许春意。最后他像做仪式般洗净砚台,在长着青苔的墙边,对着落花想题诗——这既是对前两次游历的呼应,也流露出文人特有的雅趣。
全词妙在三个层次:一是用"船衔船尾""珠翠"等鲜活的市井画面,二是"自惭""惊绝"等真实心理,三是"洗砚台""数苔痕"这些细腻动作,把普通游记写出了人生况味。就像我们故地重游时,既看风景,也在风景里看见过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