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杂诗(作者注:「二月二十夜。」)

虎踞龙蟠古帝阊,湖山虽歇尚苍苍。
微茫无数前朝迹,叠嶂长江绕建康。
下关浦口水悠悠,阛市东南⑴占上流。
狮子山头白门路,兵⑵旗不似阅江楼。
残泉犹有五龙澄,四角皇城剩两棱。
游遍帝乡如驿传⑶,明宫过后过明陵。
一路青青叫画眉,朝阳门外柳如丝。
马蹄踏过⑷钟山背,何处昭明饮马池。
朱雀桥空古色稀,燕飞不见旧乌衣。
秦淮桃叶流如故,画舫青溪日暮归。
废苑荒台感不禁,青溪流水到而今。
祇馀一曲残杨柳,无复当年九曲深。
无数遥峰对近鬟,楼头青压水西⑸关。
南唐风景今安在,一簇清凉寺里山。
寓公好事有袁郎,士女风流映小仓。
今日随园鸿爪尽,茫茫二十四云房。
孤冷偏能耐久留,一层半亩在山头。
随园不及龚高士,残照秋风扫叶楼。
东吴阅后又南朝,淮色山光两寂寥。
故国周遭都已⑹渺,石头城去大江遥。

现代解析

这首《金陵杂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南京(古称金陵、建康)的历史沧桑与自然风光,像一篇穿越时空的游记。我们分段来看它的魅力:

1. 开篇气势
"虎踞龙蟠"用老虎盘踞、巨龙蜿蜒的比喻,立刻让人想到南京作为古都的雄伟地势。长江像一条腰带绕着城市,湖山虽然不再繁华("虽歇"),但依然苍翠,暗示历史变迁中自然永恒。

2. 历史碎片
诗中随处可见历史痕迹:下关码头的水流、狮子山上的白门路、残存的五龙池、只剩两个角的皇城...像拼图一样带我们看明朝宫殿、陵墓,甚至想象南朝昭明太子饮马的水池。这些地名和遗迹串联起不同朝代。

3. 生动的画面感
"一路青青叫画眉"——绿树间鸟鸣;"柳如丝"——杨柳轻柔;"马蹄踏过钟山背"——仿佛听到哒哒马蹄声。诗人用声音(画眉叫)、触感(柳丝)、动态(马蹄)让景色活起来。

4. 今昔对比的唏嘘
朱雀桥没了往昔繁华,燕子也不穿"乌衣"(暗指东晋乌衣巷的贵族);秦淮河的桃叶渡还在,但画舫(彩船)傍晚归来时已不同往昔。最伤感的是"废苑荒台""残杨柳"——当年九曲流水般的盛景只剩零星片段。

5. 文人情怀
提到袁枚("袁郎")和他的随园,对比另一位隐士龚贤的"扫叶楼",说随园虽大却不如扫叶楼能长久。这其实是说:真正的精神遗产比物质园林更持久。

6. 结尾的苍茫感
最后四句像镜头拉远:东吴、南朝都成过往,淮河与山色一同沉寂,石头城(南京别称)遥望长江——历史如江水奔流,留下无尽的空旷感。

精髓总结
这首诗像用文字拍纪录片,带我们漫步南京。它不直接抒情,而是用一个个地名、景物(柳树、马蹄、残墙、暮归的画舫)悄悄传递对历史变迁的感叹。读起来既有"看风景"的愉悦,又能感受到时间冲刷下的淡淡忧伤,普通人也能从中体会"物是人非"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