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夜访孟子庙和峄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圣贤的敬仰与自然的赞叹。
首联"庙貌抠衣拜,机丝俨若新"写作者整理衣冠恭敬参拜孟子庙,庙中断机堂(孟子母亲教子典故)的织布机仍像新的一样,暗示孟子精神永存。用"抠衣"这个整理衣冠的细节,生动展现虔诚态度。
颔联"月来邾子国,人宿孟家邻"巧妙点题:月光洒在古邾国土地上,作者夜宿在孟子故里。通过月光串联古今,营造出跨越时空的静谧感。
颈联"翠峄森侵汉,残碑远失秦"转写峄山景色:苍翠山峰高耸入云,古老石碑已难辨秦代文字。一"侵"字写出山势逼人,一"失"字道尽历史沧桑。
尾联"松风吹夜气,壁立四无尘"最有意境:松风带着夜露的清凉,四周岩壁矗立纤尘不染。既实写山间洁净,又暗喻孟子思想如这月夜般澄明高洁。
全诗亮点在于:
1. 时空交织:月光、古国、残碑等意象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
2. 动静结合:肃穆的拜庙与流动的松风形成巧妙对比
3. 双关手法:"无尘"既写环境洁净,也暗指孟子思想的纯粹
4. 情感递进:从恭敬拜谒到感悟自然,最后达到心灵净化
普通读者可以感受到:在月光下的古庙山色中,作者完成了对先贤精神的追寻,也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这种将人文景观与自然美景相结合的写法,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共鸣。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