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悲壮沉痛的笔调,描绘了国家危亡时的痛苦与无奈。
前两句用夸张的比喻,说大地倾斜向渤海,撑天的柱子昆仑山也折断了,暗示国家面临崩溃的危机。三四句写诗人深夜独自流泪,望着白云却无处诉说悲痛,表现内心的孤独与绝望。
五六句用两个历史典故:苏武宁死不屈的气节,和翟公门庭从热闹到冷清的变迁,既表达自己坚守信念的决心,也暗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最后两句看似在说高庙里的神灵默默见证这一切,实则暗指当权者面对危局却无所作为,充满无力感和愤懑。
全诗没有直接写具体事件,但通过天地异象、历史典故和含蓄的指责,让读者感受到山河破碎的痛心,以及诗人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的悲愤。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