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辉恤刑粤西还朝排律十二韵

昔年曾附骥,如君最擅场。
乘槎泛牛渚,说剑射龙光。
东璧文章重,西曹礼乐张。
白云频视草,丹笔每□香。
麟趾先无告,鸾声出未央。
九疑开法象,五色跨神羊。
解网宽三面,下车泣一方。
奚囊惟疏牍,扶杖尽壶觞。
珠勒喧梧桂,锦衣押凤凰。
阳和披柳色,阴德种兰芳。
忽动归朝思,应知报主肠。
更怜民力竭,流涕未为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张元辉)在粤西地区体恤民情、公正执法的故事,以及他回朝复命时的场景。全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的才华、仁德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1. 开篇回忆:开头两句写作者曾与张元辉共事,称赞他能力出众。"附骥"(跟随良马)比喻追随贤能,"擅场"(在场上表现最佳)形容他才能超群。

2. 才华与功绩:接下来用"乘槎泛牛渚"(乘船渡江)、"说剑射龙光"(谈兵论剑光芒四射)等典故,表现他的文韬武略。"东璧文章重"说他文章贵重如宝玉,"西曹礼乐张"写他执掌刑部时重视礼乐教化。

3. 执法仁厚:中间部分描写他办案时的仁德。"白云频视草"指他反复斟酌案卷,"丹笔"象征判案权力。"麟趾"、"鸾声"比喻他执法宽厚仁慈。"解网宽三面"用商汤网开三面的典故,表现他量刑宽大。

4. 离任场景:百姓扶杖相送、壶觞饯行,锦衣还朝的描写,既表现他的政绩得到认可,也暗示他即将回京复命。"珠勒喧梧桂"写仪仗的华丽,"阳和披柳色"用春日景象比喻他带来的温暖。

5. 忧民情怀:结尾点明他心系百姓,"更怜民力竭"直抒胸臆,即使流泪也不为过,体现他深切的忧民之心。

全诗用典自然,既有对主人公才能的赞美,又通过执法、离任等具体场景展现其仁政爱民的形象。最后"流涕未为狂"的感叹,使一位心系苍生的官员形象跃然纸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