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日照海边登高望远的壮阔景象和复杂心境。
前四句写实景:诗人站在海边高亭上,眼前是万里波涛映照着自己的面容。他想象海底的鱼龙或许也能看见这座空中楼阁般的亭子,忽然风雨变幻,远处的山影都模糊难辨了。这里用"鱼龙欲见"的拟人手法,把海底生物也写成好奇的观众,增添了奇幻色彩。
后四句转入抒情:脚下深谷中的浮云仿佛触手可及,传说中太阳升起处的扶桑树倒映海面,似乎连接着仙境与人间。面对如此壮丽景色,诗人却感到愁绪翻涌,只有远处渔夫的一叶孤舟,在广阔海面上显得格外悠闲自在。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
1. 空间对比:从海底鱼龙到天上浮云,从远处群山到近处孤帆,构成宏大立体画卷
2. 动静结合:汹涌波涛与稳固亭台,变幻风雨与静止倒影,形成强烈视觉冲击
3. 心境反差:壮丽景色反衬诗人愁思,渔父的悠闲更突出自己的孤独,这种反差让情感更有张力
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人把自然奇观与人生感悟完美融合,让读者既看到震撼的海天画卷,又感受到人类在浩瀚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孤独。
施闰章
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有“燕台七子”之称,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位“清初六家”之列,处“海内八大家”之中,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