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陷入绝境的凄凉场景,暗含深刻的人生警示。
前两句"著脚孤危草不生,没栖泊处等闲行"像电影镜头:一个人站在光秃秃的悬崖边,四周寸草不生,找不到可以停靠的地方,却还在漫无目的地行走。这里用"孤危"和"草不生"营造出荒凉危险的氛围,暗示人生走到无路可走的境地。
后两句"临风阔却噇空口,断送浑家入火坑"更加直白:站在风中张大嘴巴(可能是呼喊或叹息),结果把全家都害进了火坑。"噇空口"这个动作很生动,既像无用的呼喊,又像贪婪的大嘴,最终酿成大祸。诗人用"火坑"这个强烈意象,暗示因一时糊涂导致全家遭殃的悲剧。
全诗的精髓在于用画面感极强的场景,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在人生紧要处若不能谨慎抉择,继续盲目行动或贪心不足,不仅害了自己,还会连累亲人。就像走在悬崖边还东张西望的人,最终难免坠入深渊。这种以小见大的警示,至今仍能引发普通人的共鸣。
释师体
释师体(一一○八~一一七九),号或庵,俗姓罗,黄岩(今属浙江)人。年十五师妙智院守威,弱冠为沙弥,初参此庵元于天台护国,后为虎邱瞎堂慧远禅师首座。历住吴之报觉,润之焦山。孝宗淳熙六年卒,年七十二。为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有《语录》一卷传世。《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释师体诗,据《续古尊宿语录》所收《或庵体禅师语》及他书所录,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