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
我生误文字,平贼无奇术。
远闻三里城,受攻四十日。
报国固不才,亦莫救家室。
有弟杀贼归,犹抱老母膝。
膝前妹娇痴,向之索枣栗。
忽惊刀矛撞,投怀涕潜溢。
是时屋瓦飞,雷从地底出。
烟中互长梯,与贼相甲乙。
三登而三堕,催以万觱篥。
全家争督战,不解避斧锧。
致身臣应尔,寸土守敢失。
贼富民愈贫,雀罗鼠更掘。
雀鼠幸未空,全军仍以律。
朝向大吏述,暮向大吏述。
大吏无援师,忍怒日受叱。
昨日兵力分,十已遣六七。
近郊贼方横,山城遑与恤。
驰书慰众心,此情不忍笔。
但言大军来,重围破可必。
讹语纷刺耳,入梦亦不吉。
仰天问消息,鸿雁杳无一。
不来肝肠裂,来亦肝肠裂。
上言民可怜,下与骨月诀。
我思化黄鹄,飞入罗网缺。
贼营三十里,去恐羽翼折。
将心且随月,黯照战场血。
旂渍血花紫,月下惨成列。
登陴见予季,此时心骨热。
书生弱有年,一旦横磨铁。
老母素怜儿,今不闻呜咽。
昨驰告急封,家书竟断绝。
公义不及私,此举太豪杰。
独不计汝兄,请师喉屡噎。
家人祇解啼,首蓬面不洁。
巍巍雨花冢,深深大峨穴。
德薄者祀斩,或免天所罚。
服官三十载,吾父多清节。
生儿诚太愚,处世又不哲。
恃此臣子心,安危总一辙。
圣诏渴求贤,所恨学尽拙。
男儿好身手,甘兹尘土灭,煌煌君父恩,及时好施设。
远闻三里城,受攻四十日。
报国固不才,亦莫救家室。
有弟杀贼归,犹抱老母膝。
膝前妹娇痴,向之索枣栗。
忽惊刀矛撞,投怀涕潜溢。
是时屋瓦飞,雷从地底出。
烟中互长梯,与贼相甲乙。
三登而三堕,催以万觱篥。
全家争督战,不解避斧锧。
致身臣应尔,寸土守敢失。
贼富民愈贫,雀罗鼠更掘。
雀鼠幸未空,全军仍以律。
朝向大吏述,暮向大吏述。
大吏无援师,忍怒日受叱。
昨日兵力分,十已遣六七。
近郊贼方横,山城遑与恤。
驰书慰众心,此情不忍笔。
但言大军来,重围破可必。
讹语纷刺耳,入梦亦不吉。
仰天问消息,鸿雁杳无一。
不来肝肠裂,来亦肝肠裂。
上言民可怜,下与骨月诀。
我思化黄鹄,飞入罗网缺。
贼营三十里,去恐羽翼折。
将心且随月,黯照战场血。
旂渍血花紫,月下惨成列。
登陴见予季,此时心骨热。
书生弱有年,一旦横磨铁。
老母素怜儿,今不闻呜咽。
昨驰告急封,家书竟断绝。
公义不及私,此举太豪杰。
独不计汝兄,请师喉屡噎。
家人祇解啼,首蓬面不洁。
巍巍雨花冢,深深大峨穴。
德薄者祀斩,或免天所罚。
服官三十载,吾父多清节。
生儿诚太愚,处世又不哲。
恃此臣子心,安危总一辙。
圣诏渴求贤,所恨学尽拙。
男儿好身手,甘兹尘土灭,煌煌君父恩,及时好施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身处战乱年代的文人写下的家国悲歌,用直白的语言道出了战火中的无奈与坚韧。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战火中的家庭悲剧
诗人开篇就自嘲"我生误文字"——读书人在乱世中手无寸铁,眼睁睁看着家乡被叛军围攻四十天。最揪心的是描写弟弟杀敌归来后,年幼的妹妹还懵懂地讨要枣子吃,突然被战火惊吓得扑进亲人怀里哭泣。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摧残。
2. 官场与战场的两难
诗人反复向长官求援,却只得到敷衍。官府兵力不足,近郊叛军肆虐,他只能编造"援军将至"的谎言安抚百姓。这里揭示了古代文人的困境:既要做安抚百姓的官员,又是牵挂家人的普通人,在忠孝之间备受煎熬。
3. 书生持剑的悲壮
最震撼的是诗人弟弟的形象——原本文弱的读书人突然拿起武器守城,连平日心软的老母亲都不再哭泣。这种转变背后,是"公义不及私"的牺牲精神。结尾诗人想起为官清廉的父亲,自责"生儿太愚",其实是用反语表达了对家国责任的担当。
全诗像一封血泪家书,没有华丽辞藻,只有瓦砾堆里的真实见闻。通过"要枣子的妹妹""沉默的母亲""求援无果的官员"这些具体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在宏大历史叙事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用血肉之躯守护着文明的火种。这种接地气的家国情怀,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