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壁

三北谁人知管仲,五湖何处觅陶朱。
壁间遗墨还堪睹,吊罢灵魂一束刍。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眼前实景的对比,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先贤的追思。

前两句用两个著名历史人物作比:"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贤臣,"陶朱"就是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范蠡,他后来隐居五湖经商致富。诗人说如今北方没人记得管仲的才能,江南也找不到范蠡的踪迹,暗指当下缺乏识才的明主和功成身退的智者。

后两句转到现实场景:墙壁上残留的墨迹还能看见,诗人祭奠完先贤灵魂后,放下一束干草(古代祭祀用品)。这个画面很有冲击力——曾经的风流人物只剩墙上的字迹,隆重的祭奠最后简化为寒酸的一束草,形成强烈反差。

全诗妙在把"怀古"这个常见主题写得特别有现场感。我们仿佛看见诗人站在斑驳的墙壁前,从寻找古代贤人不得,到对着墙上的字迹发呆,最后放下祭品时那种落寞的神情。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人才被埋没的悲凉。

赵友直

赵友直,字益之,号兰洲,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良坡子。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与祖必蒸、父良坡同登进士第,授桐川簿、迁知县事。帝炳祥兴元年(一二七八),父于广州抗元死难,友直冒死舆尸归葬,后隐居眠牛山,自号牛山子,学者称师干先生。事见清乾隆《绍兴府志》卷三一、五五,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七。赵友直诗,据清道光本《历朝上虞诗集》所录,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