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冬日将尽、初春将至的微妙时节,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人生易老的感慨。
上片以"残梅"和"薄雪"开篇,用"香瘦"二字巧妙写出梅花将谢的柔弱姿态。轻薄的罗帐挡不住微微寒意,暗示季节交替的敏感。作者把多情比作春天的杨柳——看似柔情似水,实则短暂易逝,就像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溜走。
下片转入人事描写。"萧娘"(古代对女子的泛称)殷勤劝酒、红袖翻飞的画面鲜活生动,但随即笔锋一转:太阳(金乌)和月亮(玉兔)日夜不停地飞驰,人怎么可能保持青春容颜呢?这种从欢宴到怅惘的突然转折,形成了强烈的感染力。
全词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明明写的是冬春之交的自然景象,却处处暗喻人生盛年将过的惆怅。那些劝酒的红袖、绽放的梅花越是美好,就越反衬出"好景不长"的无奈。作者没有直接说愁,但通过"香瘦"、"可怜时候"、"争得"这些带着怜惜意味的词语,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他对时光流逝的深切叹息。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