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公宅饮
窈窕夕阳(一作阴)佳(一作在),䒠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码碯。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一作芝)草。
谈笑光六义,发论明三倒。
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
荣辱(一作华)应无间,欢娱当共保。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码碯。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一作芝)草。
谈笑光六义,发论明三倒。
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
荣辱(一作华)应无间,欢娱当共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襄阳公宅举行的春日酒宴,充满了声色之乐和文人雅趣。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春日宴饮的精致场景
诗中用"夕阳佳/春色好"定下明媚基调,通过"绮席(华美坐垫)""香杯(飘香酒杯)""龙须(草席纹样)""玛瑙(宝石酒杯)"这些精致物件,展现贵族生活的奢华。就像用特写镜头展示:阳光斜照的庭院里,人们坐在花纹精美的席垫上,举着宝石般晶莹的酒杯。
2. 园林与互动的双重美景
"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构成对称的园林景观,而"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草"则生动捕捉了宾客赏玩花草的闲适情态。这里既有静态的园林之美,又有动态的人物互动,仿佛能看见宾客们手指拂过花瓣时陶醉的神情。
3. 文人雅集的深层意趣
后六句揭示这场聚会的精神内核:谈笑间阐释《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辩论时展现"三倒"(指反复推敲的思辨精神)。用"陈子惊座""魏公扫门"两个典故(分别指陈遵让宾客惊叹、魏勃为见丞相扫门),暗喻主人待客之诚与宾客才学之高。最后"荣辱无间,欢娱共保"点明这场聚会超越了世俗得失,是纯粹的精神享受。
全诗像一部微缩的盛唐生活纪录片,既有物质享受的细节,又饱含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展现了那个时代贵族文化中物质与精神完美交融的独特魅力。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