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边塞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将士们坚守边疆的艰辛与无奈。
首句“山接胡奴水,河连勃勃城”,通过“山”与“水”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的地理环境,暗示着这里是与外敌相接的边境地带。接下来的“数州今已伏,此命岂堪轻”,则表达了边境的局势紧张,数州已经陷入战乱,将士们的生命显得尤为珍贵,不能轻易牺牲。
“碛吼旄头落,风乾刁斗清”这两句,进一步以“碛吼”和“风乾”渲染了边塞的恶劣气候,暗示了将士们在此的艰苦生活。“旄头落”和“刁斗清”则分别象征着战事的结束和夜晚的寂静,透露出一种苍凉与孤独。
最后两句“因嗟李陵苦,祗得没蕃名”,诗人借用了历史人物李陵的故事,表达了对边塞将士命运的感叹。李陵是汉朝名将,曾因战败投降匈奴,最终无法回归故土。这里诗人通过李陵的遭遇,抒发了对边塞将士们命运的同情与无奈,他们或许也会像李陵一样,最终只能默默无闻地消失在异乡。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与将士们的艰辛,表达了对他们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同情。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边塞的苍凉画卷,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无法言说的悲壮与无奈。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