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其四

细柳营前羽檄频,逍遥河上是何人。
功侔马援边陲柱,死作睢阳战地尘。
问夜至尊忧水旱,交章元老荐沉沦。
绸缪桑土非无计,恩泽由来重徙薪。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英雄命运,同时暗含对朝廷用人政策的讽刺。

前四句用两组对比:细柳营(军营)的紧急军情与逍遥河上的闲散权贵形成鲜明反差;马援(东汉名将)的边疆功绩与睢阳(安史之乱死守城池的张巡等人)的战死结局形成强烈对照。这里暗指真正的英雄要么被埋没,要么为国捐躯。

后四句转入议论:皇帝深夜忧虑水旱灾害(表面勤政),大臣们却忙着推荐失意文人(实际任人唯亲)。最后两句点明主旨——预防灾祸(徙薪典故出自"曲突徙薪")本有办法,但朝廷总是等到灾难发生才施恩,讽刺统治者缺乏远见。

全诗妙在:
1. 用"逍遥河上"暗指尸位素餐者,与战死沙场的英雄形成刺痛人心的对比
2. "恩泽重徙薪"反用典故,揭示统治者本末倒置的荒唐
3. 表面咏史,实则针砭时弊,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让批判更显深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