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八日宴群公于东阁道及崇弘两朝事不胜痛恨温周马阮败坏天下以致今日胡祸滔天而莫能遏也爰制数章志乱离之由云尔① 其二

钟山巍巍兮,长江洋洋。
圣安监⑴国兮,旋正位于南京。
内有⑵史阁部之忠恳兮,外有黄靖国之守危疆。
苟用人尽当其职兮,岂徒继东晋南宋之遗芳。
胡乃置贤奸于不辨兮,罢硕辅而宵小用张。
付万机于马阮兮,致宁南之猖狂。
任四镇之争夺相杀兮,不闻不问而刑赏无章。
妙选之使四出兮,既酗酒而复作色荒。
慨半壁之江南兮,已日虑于危亡。
元首何昏昏兮,股肱弗良。
庶事之丛脞兮,安得黎庶之安康。
陈、马使北而无成兮,竟延胡寇以撤防。
谋国责如是之乖剌兮,俾腥膻泛滥⑶于四方。
致黄唐之冑裔兮,尽彳亍而彷徨。
贤人之不甘污辱兮,蹈东海而远飏。
痛恨奸谄遗害无穷兮,迨今兹而强胡焰⑷方长(施懿琳、杨永智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危亡的悲惨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朝廷用人不当、奸臣当道的强烈不满和痛恨。

首先,诗中提到了南京的地理标志——钟山和长江,象征着国家的庄严和伟大。接着,诗人提到了“圣安监国”,指的是明朝的皇帝,但很快笔锋一转,指出了朝廷内部的腐败。史阁部和黄靖国是忠臣的代表,他们的努力却无法挽救国家的危亡。

诗人质问,如果朝廷能够用人得当,那么国家或许还能延续东晋南宋的辉煌。然而,现实却是朝廷不分贤奸,罢免了贤能的辅臣,反而重用小人。马阮等人掌控朝政,导致宁南(可能指某一地区或人物)的叛乱,四镇(可能指四个军事重镇)相互争夺、杀戮,朝廷却置若罔闻,刑法和奖赏都失去了章法。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朝廷的腐败:选派的使者四处游荡,酗酒荒淫,不顾国家安危。江南的半壁江山已经岌岌可危,朝廷的元首昏庸无能,大臣们也不称职,国家事务一片混乱,百姓的生活无法安定。

诗中还提到了陈、马等使者出使北方却无功而返,反而引来了胡寇(可能指北方的敌人),导致边防撤除,国家陷入更大的危机。诗人痛斥这种治国之道的荒谬,导致腥膻(可能指敌人的气息)泛滥四方,华夏子孙(黄唐之冑裔)四处流离,贤人因不愿受辱而远走他乡。

最后,诗人痛恨奸臣带来的无穷祸害,时至今日,强胡(可能指北方的敌人)的气焰依然嚣张。整首诗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奸臣的愤恨,表达了诗人对乱世的深深无奈和悲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