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
上国昔相值,亭亭如欲言。
异乡今暂赏,脉脉岂无恩。
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
为含无限意(一作思),遂对(一作到)不胜繁。
仙子玉京路,主(一作佳)人金谷园。
几时辞碧落,谁伴过黄昏。
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
终应催竹叶,先拟咏桃根。
莫学啼成血,从教梦寄魂。
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
异乡今暂赏,脉脉岂无恩。
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
为含无限意(一作思),遂对(一作到)不胜繁。
仙子玉京路,主(一作佳)人金谷园。
几时辞碧落,谁伴过黄昏。
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
终应催竹叶,先拟咏桃根。
莫学啼成血,从教梦寄魂。
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杏花》借花喻人,以杏花的际遇暗喻人生漂泊与情感牵绊,语言婉约含蓄,充满画面感。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 杏花如人,身世飘零
前四句像一部微电影:杏花曾在京城亭亭玉立("上国昔相值"),如今在异乡被短暂欣赏。诗人用"欲言""脉脉"赋予杏花人的情感,仿佛它带着京城旧梦,在陌生之地沉默绽放。这里暗含对自身际遇的感慨——像杏花一样,从繁华处漂泊到边缘。
2. 生存困境与倔强之美
"援少风多力"等句展现杏花的艰难处境:缺少支撑却要对抗强风,高墙遮挡月光只留下斑驳影子。但杏花"含无限意",越是艰难越是盛放得绚烂。这种矛盾美就像现实中的人,在压力下反而迸发更强生命力。
3. 神话与现实交织的浪漫
后八句突然转入神话想象:杏花被比作迷路的仙子("失路入烟村"),曾漫步天宫玉路,如今误入人间。诗人劝它"莫学啼成血"(别像杜鹃啼血般悲伤),而要把心事寄托在梦中。最后用吴王采香的历史典故,暗示再美好的事物也可能迷失方向,传递出对命运的淡淡无奈。
全诗最动人的是温柔的共情——诗人不仅赏花,更懂花的挣扎。那些"墙高月有痕""炉藏桂烬温"的细腻描写,让读者看到:生命的美丽,往往存在于抵抗困境的过程中。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在不如意的环境里默默绽放。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