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叟小像(己丑)

花开一百五日,月明二十四桥。
君家大好山水,偏爱蒲团寂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项叟的老者形象,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特质的对比,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心境。

前两句用两组数字形成巧妙对仗:"花开一百五日"指清明时节的繁盛(古人计算从冬至到清明约105天),"月明二十四桥"则化用扬州著名景点,暗示夜晚的静谧之美。这两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交织,构建出春意盎然、月色如水的画面感。

后两句笔锋转向人物:明明住在山水秀美之地,项叟却偏爱坐在蒲团上享受孤独。这种反差揭示了主人公的性格——不贪恋外界繁华,反而在简朴中寻找内心的宁静。"蒲团寂寥"四个字生动刻画出老者淡泊名利的形象,传递出"心远地自偏"的生活智慧。

全诗用词典雅却通俗,像"大好山水"与"偏爱寂寥"的对比,让人联想到现代人常说的"热闹是他们的,我自有我的清净"。这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正是诗歌跨越时空的魅力所在。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