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镜三昧歌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宜善保护。
银碗盛雪,明月藏鹭。
类之不⑴齐,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
动成窠臼,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为物作则,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不是无语。
如临宝镜,形形⑵相睹。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
如世婴儿,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有句无句。
终不得物,语未正故。
重离六爻,偏正回互。
迭而为三,变尽成五。
如荎⑶草味,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
通宗通途,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寂然昭著。
细入无间,大绝方所。
毫忽之差,不应律吕。
今有顿渐,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规矩。
宗通趣极,真常流注。
外寂中摇,系驹伏鼠。
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以缁为素。
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
佛道垂成,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五灯会元》注:「之戌切」)。
以有下劣,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黧奴白牯。
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锋相值,巧力何预?
木人方歌,石女起舞。
非情识到,宁容思虑?
臣奉于君,子顺于父。
不顺不⑷孝,不奉不⑸辅。
潜行密用,如愚如鲁。
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现代解析

《宝镜三昧歌》是一首禅宗修行诗,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讲述修心的核心道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意象来理解:

1. 宝镜的比喻
"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是说人的本心像一面镜子,能清晰照见万物却不被污染。修行就是要找回这种澄澈状态,但要注意"你不是镜子(汝不是渠),镜子正是你(渠正是汝)"——既不能执着于镜相,又要明白本心本自具足。

2. 自然现象的启示
"银碗盛雪"(纯净中显纯净)、"明月藏鹭"(光明中含藏万物)等意象,都在说禅心既空灵又包容。就像半夜的月亮(夜半正明)和清晨的雾气(天晓不露),真理不靠语言彰显。

3. 婴儿的象征
用婴儿"五相完具"比喻未受污染的初心,他们"不去不来"的自在状态,正是禅者追求的——不刻意追求(不起),也不固执停留(不住)。

4. 修行的方法论
诗中提醒要避免两个极端:
- 刻意造作(动成窠臼)会陷入套路
- 过度思考(差落顾伫)反而偏离真相
正确方式是"潜行密用"——像愚钝的人一样持续实践(如愚如鲁),自然水到渠成。

5. 终极境界
最后用"木人唱歌,石女跳舞"等超逻辑的意象,说明开悟是超越思维分别的体验。就像臣子忠于君、子女孝顺父一样,修行就是回归这种自然的本分(天真而妙)。

全诗精髓在于:真理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清醒觉察;修行不是追求奇特,而是像保护宝镜般守护本心,在日常中体认"本来面目"。那些看似矛盾的比喻(如黑暗中的光明、言语中的沉默),正是禅宗"不二法门"的生动体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