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日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首两句“水竹淮南赏,区中静者缘”,诗人说在淮南水边竹林间欣赏美景,这里的“静者缘”可以理解为诗人把握住了那份宁静的心境,仿佛找到了归隐的心灵居所。
接下来,“移来一片月,写以七条弦”,诗人想象月亮被移来,用琴弦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刻,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象征着诗人用音乐来表达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衣露净遥夜,槛花散断烟”,描述了夜晚衣上沾露,花在栏杆上随烟雾飘散的景象。这里的“净”和“散”表现了诗人内心纯净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透露着一种淡淡的忧思。
结尾“因之媚幽独,清影共婵娟”,指出诗人因此而喜爱那份孤独的美丽,与清幽的身影共赏月色下的美景。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孤独的接受和欣赏,以及在孤独中找到的宁静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追求心灵宁静、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在孤独中发现美的体验,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情怀。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