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通过几个生活化的画面传递出淡泊自在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一笑乾坤道眼馀,尽将琴鹤认鸢鱼"是说:当人看透世间道理后,会带着豁达的笑容看待天地万物,把高雅的琴鹤(象征文人雅趣)和普通的鸢鱼(代表寻常事物)都一视同仁。这里体现了作者"万物平等"的哲学观。
后两句"老夫霅水昆山坐,莫道舟中妙不如"是作者的自述:我这个老头安静地坐在霅水边的昆山(浙江湖州一带的山水),但别说这样就不如泛舟江海来得逍遥。通过对比"静坐"与"泛舟"两种状态,表达了"心安即是归处"的生活智慧。
全诗的精髓在于:
1. 用琴鹤、鸢鱼等意象,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变得生动可感
2. 通过"坐看山水"这样简单的日常场景,展现知足常乐的心态
3. 最后一句的反问特别有力,打破了人们对"逍遥"的固有认知,说明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平静
这种将深刻哲理融入生活细节的写法,让读者在寻常事物中感受到不寻常的人生境界,正是古典诗词"以小见大"的魅力所在。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