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
昌黎昔作潮州游,潮人百世称名州。
又闻柳州柳子厚,柳人至今爱其柳。
二公皆以人鸣唐,所至不偶为异常。
卒今江海流落地,化作文物声名乡。
涪南僻在巴子国,地绝中州少人物。
天将儒道淑是邦,曾向先朝处羁客。
河南夫子间世贤,山谷老叟人间仙。
一时辙迹相继至,顿使光价增山川。
尝嗟道从孟轲死,一贯谁能接原委。
又嗟诗自杜甫亡,四海谁能造诗垒。
幸生伊洛续圣传,鸢鱼遂复穷天渊。
从而江右振余响,清庙又得存遗弦。
今踰元佑二百载,草木涪人尚知爱。
文章性命虽匪倖,气象风流久皆在。
惜乎两公生盛时,下与屈贾同驱驰。
涪人则幸公不幸,天下应怨涪人私。
又闻柳州柳子厚,柳人至今爱其柳。
二公皆以人鸣唐,所至不偶为异常。
卒今江海流落地,化作文物声名乡。
涪南僻在巴子国,地绝中州少人物。
天将儒道淑是邦,曾向先朝处羁客。
河南夫子间世贤,山谷老叟人间仙。
一时辙迹相继至,顿使光价增山川。
尝嗟道从孟轲死,一贯谁能接原委。
又嗟诗自杜甫亡,四海谁能造诗垒。
幸生伊洛续圣传,鸢鱼遂复穷天渊。
从而江右振余响,清庙又得存遗弦。
今踰元佑二百载,草木涪人尚知爱。
文章性命虽匪倖,气象风流久皆在。
惜乎两公生盛时,下与屈贾同驱驰。
涪人则幸公不幸,天下应怨涪人私。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名人和涪州(今重庆涪陵)的两位先贤,表达了文化传承和地方自豪感。全诗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用名人效应(前六句):
诗人先举韩愈(潮州)和柳宗元(柳州)的例子,说明大文豪到过的地方都会因此出名。这两人在唐朝不得志,但他们的足迹让偏远之地变成了文化胜地。
2. 涪州的双星闪耀(中间十二句):
涪州虽然偏远,但上天安排了两位大儒(程颐和黃庭坚)来过这里。他们像接力赛一样先后来涪州,顿时让这个地方有了光彩。诗人感叹儒家道统(孟子的思想)和诗歌传统(杜甫的诗风)差点断绝,幸好有这两位大师在涪州延续了文化血脉。
3. 时光沉淀的价值(接着六句):
两百多年过去了,涪州人依然怀念这两位先贤。他们的文章和人品像不灭的火种,风流气度永远留存。这里用草木都知道感恩的拟人手法,表现当地人对先贤的敬爱。
4. bittersweet的感慨(最后四句):
诗人既为涪州庆幸能得到两位大师的熏陶,又为他们像屈原、贾谊一样怀才不遇而惋惜。说涪州人是幸运的,但两位先生本人却是不幸的,天下人可能要怪涪州人"独占"了这样的文化瑰宝。
核心魅力:
- 用"名人打卡地"的古今对比,让读者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
- 把深奥的儒家道统说得像接力赛一样生动
- 结尾的复杂情感很有共鸣:既骄傲又心疼,就像现代人谈到某些文化遗迹时的矛盾心理
- 全诗押韵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像在听老人讲家乡的荣耀往事
诗人本质上是在说:一个地方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银,而是它承载过的文化精神。即使像涪州这样的偏远小城,只要有过真才实学的人留下足迹,就会永远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