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李陵送别苏武(字子卿)回汉朝时的场景,以及苏武对长安的回忆。
前两句"李陵初送子卿回,汉月明明照帐来"描绘了一个感人的送别画面:李陵(投降匈奴的汉将)送别终于能回国的苏武,皎洁的汉地月光照进帐篷,暗示着苏武即将回到故乡。这里的"汉月"既是写实,也象征着故国的召唤。
后两句"忆著长安旧游处,千门万户玉楼台"笔锋一转,写苏武在异乡时对长安的思念。诗人用"千门万户玉楼台"这样富丽堂皇的意象,展现出长安的繁华盛景,更反衬出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艰辛。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现实中的送别与记忆中的长安、匈奴的帐篷与汉朝的玉楼、李陵的无奈与苏武的归乡,表达了深沉的家国之思。最打动人的是,明明写的是苏武的故事,却透露出诗人对盛唐长安的怀念,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乡愁。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