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寺秋景图,充满禅意和空灵之美。
前两句写景:秋日的练湖像被霜洗过一样清澈碧蓝,诗人静坐在茅草屋前,眼前是绵延的青山。这里用"霜眼碧"形容湖水,既写出秋水的清冽,又暗含僧人澄澈的心境。青白二色相映,构成冷色调的山水画卷。
后两句由景入禅:白天仿佛看见天女散花的佛国景象,夜深时仍能听到诵经声和钟磬余音。这里用"天女散花"的典故,将现实景物升华到佛国境界。钟磬声在夜色中回荡,既写实寺院的日常修行,又营造出余音绕梁的空灵之感。
全诗通过"秋水、青山、散花、钟磬"四个意象,由视觉到听觉,由白天到夜晚,层层递进地展现出一个超脱尘世的修行世界。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景物的白描,自然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境界的体悟。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