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吟
岁月逐日新,人生不再少。
天理使之然,戚戚何足道。
所悲少年时,劫火遍八表。
遂使好河山,尽数付浊潦。
鬼魅乱阴阳,生民贱如草。
而乃动地歌,高唱形势好。
闹剧年复年,思之殊可笑。
往事不可回,前尘望已渺。
血痕与坑灰,渐无人知晓。
吟罢夜沉沉,推窗独长啸。
天理使之然,戚戚何足道。
所悲少年时,劫火遍八表。
遂使好河山,尽数付浊潦。
鬼魅乱阴阳,生民贱如草。
而乃动地歌,高唱形势好。
闹剧年复年,思之殊可笑。
往事不可回,前尘望已渺。
血痕与坑灰,渐无人知晓。
吟罢夜沉沉,推窗独长啸。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深沉悲凉的笔调,描绘了社会动荡下普通人的无奈与愤懑。
开头四句像一声叹息:时间不停流逝,青春一去不返,这是自然规律,过度忧伤也没用。但接下来笔锋一转,道出真正的心结——诗人最痛心的不是个人衰老,而是年少时亲眼见证的乱世景象。
"劫火遍八表"八个字力透纸背,战火蔓延到每个角落,原本壮丽的河山在混乱中变得污浊不堪。这里用"浊潦"(脏水)比喻国家命运,既形象又痛心。更残酷的是,在鬼魅横行、百姓命如草芥的时代,却有人在高唱赞歌,这种荒诞让诗人感到可笑又可悲。
最后六句像一部快放的遗忘史:血腥的往事逐渐被淡忘,历史的伤痕无人记取。当诗人深夜吟诵完这些,只能推开窗户对天长啸——这声长啸里,既有不甘,也有孤独,更像是对健忘时代的警醒。
全诗最震撼的是两种声音的对比:一方面是虚假的"动地歌",另一方面是诗人孤独的"长啸"。这种反差揭示了那个时代最深的悲剧:当多数人选择歌舞升平时,清醒者反而成了异类。诗中"渐无人知晓"的担忧,在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