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中秋月夜下的孤独与乡愁,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首联“风笛楼前万叶乾,碧天如水浩漫漫”用秋风、落叶、碧空勾勒出开阔而萧瑟的夜景。楼前风笛声与干枯落叶声交织,清冷的碧空像水一样无边无际,为全诗奠定了寂寥的基调。
颔联“鸿声远度黄姑小,兔影斜临玉镜寒”进一步用声音和光影营造氛围。大雁的鸣叫从远处传来(黄姑指牵牛星,这里代指远方),月宫中玉兔的影子斜映在寒月(玉镜)上。这些意象既点明中秋时令,又暗示游子与家乡的遥远距离。
颈联“塞北将军空倚恨,湘南游子莫凭栏”通过两个典型形象深化主题。戍边的将军徒然怀恨,南方的游子不敢倚栏望月——因为望月会更思乡。这里“塞北”与“湘南”的空间对比,强化了漂泊感。
尾联“异乡今夜堪惆怅,何处明年更独看”直抒胸臆:今夜在异乡已足够忧伤,更不敢想明年又会在哪里独自赏月。一个“更”字,将当下的孤独延伸到未来,余韵悠长。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风笛-鸿声”“碧天-玉镜”等视听组合,构建出立体可感的月夜图;二是通过“将军-游子”“塞北-湘南”的典型形象,让个人情感具有普遍意义;三是结尾用未来想象,使乡愁突破时间限制,引发读者共鸣。普通读者即使不了解典故,也能从“落叶”“雁声”“寒月”等意象中,感受到那份中秋独在异乡的寂寥。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