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梅山人渭川图

不识山人面,今见山人竹。
鹅溪半幅间,渭川千亩足。
细细穿石泉,猗猗动寒绿。
望之意已凉,况当亲揽触。
贤哉怀隐居,畴能继高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名为《渭川图》的山水画,通过画中的竹子来赞美隐居生活的高洁。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初见画作(前四句)
诗人说自己没见过杨梅山人,但通过他画的竹子就仿佛认识了他。用"鹅溪半幅"(指画纸)和"渭川千亩"(大片竹林)的对比,夸赞画家用小小一幅画就展现出壮阔的自然景象。

2. 画中细节(中间四句)
具体描写画中景物:竹根间有细细的泉水穿过,翠绿的竹叶在寒意中轻轻摇曳。光是看着就让人感到清凉,更不用说亲手触摸了。这里用"穿""动"两个动词让静态的画活了起来。

3. 抒发感慨(最后两句)
诗人感叹:能选择隐居生活真是贤德啊,现在还有谁能追随这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呢?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暗含对现实社会追名逐利风气的不满。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
- 用"以竹见人"的手法,通过描写竹子来展现画家品格
- 从视觉(绿竹)、触觉(凉意)、听觉(泉水)多角度描写画面
- 最后两句转折,把赏画的感受升华到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普通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好的艺术作品能让人身临其境,而古人崇尚的自然隐居生活,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引发我们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