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诗 其三

祇园閒适乐箪瓢,莫讶烟霞道路遥。
龙穴定知潜碧海,鹏程终是望丹霄。
拨云岩下来(《禅藻集》作求)泉脉,嚼草坡边辨药苗。
门锁薜萝无客至,庵前时有白云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悠闲自得的生活,充满了自然意趣和超脱世俗的禅意。

1. 闲适自在的山居生活
诗人住在祇园(可能指寺庙或隐居之所),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用箪(竹制食器)和瓢(水瓢)这些朴素的器具,却感到满足。他不惊讶于通往烟霞仙境的道路遥远,暗示自己已远离尘世喧嚣,享受山中的宁静。

2. 志向高远,心怀天地
诗中提到“龙穴”和“鹏程”,龙潜深海、鹏飞九天,象征诗人虽隐居山林,但内心仍有远大的志向或精神追求。他并不因隐居而消沉,反而保持开阔的胸怀。

3. 亲近自然的日常
诗人拨开云雾寻找山泉的源头,在坡边嚼着草辨别药苗,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他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他像一位山野中的探索者,细心观察并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4. 无人打扰,唯有白云为伴
他的住处被藤萝缠绕,少有客人来访,但门前常有白云飘过,仿佛是大自然的问候。这进一步突出了隐居的清净,以及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

整首诗的精华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细节,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纷扰、安于清贫却自得其乐的心态。他虽隐居,但精神世界丰富,与自然和谐共处,展现出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读来让人感受到山林的幽静之美和隐士的高雅情趣。

释延寿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