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嵩山美景的向往和遗憾,以及由此产生的思念之情。
首句“嵩峰高不极”,直接点明嵩山之高,仿佛连天接云,难以达到尽头。想象中,嵩山像是一座巍峨的屏障,阻挡了诗人前进的脚步。
“上有玉琅玕”,诗人继续描绘嵩山的美景,说山顶上生长着一种名叫琅玕的珍贵植物,仿佛是翠绿的宝石镶嵌在山峰上,给人以清新的美感。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转折了。“佳游竟不至”,诗人感叹自己几次想要攀登嵩山,观赏美景,但总是未能成行,与美景失之交臂。这表达了诗人对嵩山美景的无限向往和遗憾。
“何以慰长薚”,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寂寞。虽然未能亲自去观赏嵩山,但长久以来的思念和期待却无法消除。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事物渴望而不得的无奈和遗憾,同时也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深深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嵩山高耸入云和玉琅玕的美丽描绘,营造了一种令人向往的景象;而未能如愿游览的遗憾,则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