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鸣峰岩 其二

烟水苍苍鲤水南,千松万籁障精蓝。
银釭剔起残灯焰,石鼎烹来新茗甘。
罄响僧僮扬梵语,云迷佛阁隐瞿昙。
道人去久知何处,明月年年照石龛(《莆风清籁集》卷五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幽深的寺庙景象,充满了禅意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前两句勾勒出整体环境:烟波朦胧的鲤水南岸,松林环绕着寺庙("精蓝"指佛寺),风吹过时发出自然的声音。这里用"千松万籁"既写实景,又暗含佛寺远离尘嚣的意境。

中间四句生动描写寺庙生活:僧人挑亮将灭的油灯,用石鼎煮出清香的新茶。诵经声与小和尚的梵语回荡,云雾中的佛阁若隐若现。这些细节充满生活气息,"银釭剔起""石鼎烹来"的动词运用尤其传神,让读者仿佛能看见跳动的灯火,闻到茶香。

最后两句转入哲思:曾经在此修行的道人早已离去,只有明月年复一年照着石佛龛。用"明月年年"的永恒反衬"道人去久"的变迁,突出人世无常之感。石龛作为见证者,默默记录着这一切。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山水远景推到寺庙特写,最后定格在月光下的石龛。通过视觉(烟水、银釭)、听觉(罄响、梵语)、嗅觉(茶香)的多重描写,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佛门的清净与岁月的沧桑。

郑良士

郑良士(856~930年),初名昌士,字君梦,福建仙游县孝仁里郑宅(今赖店镇圣泉村)人。唐大中十年(856年)生。唐昭宗景福二年(893)献诗五百首给朝廷,受昭宗李烨赏识,授国子监四门博士,历补阙,累迁康、恩二州刺史。天复元年(901)弃官归隐。王审知主闽,知他才华出众聘为八闽署、馆、驿巡官,后迁建州判官。不久,授威武军节度书记,终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白岩集》十卷,《中垒集》五卷,诗集十卷皆佚。《全唐诗》卷726录其诗三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34补诗二首。其诗多寄情山水,表现超脱凡尘的思想。代表作如《游九鲤湖》、《题兴化高田院桥亭》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