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语言生动有趣,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眼前所见:灌木丛中,朴树的叶子已经率先枯萎,而野生的欧李(一种小野果)却红艳如火,像一串串火珠般挂在枝头。这里用"骈睛"(并排瞪着眼睛)形容欧李密集生长的样子,非常俏皮。枯萎的树叶和鲜红的野果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秋天的特征。
后两句写旅途中的小乐趣:长途跋涉时,这些微带甜味的野果正好可以解渴,引得路人纷纷采摘,连马鞭上都挂满了这紫红色的"珊瑚串"。把野果比作"紫珊瑚"既写出它的珍贵可爱,又暗含山野之趣。
全诗通过"枯叶与红果"、"长路与野果"的对比,把普通山景写得生机盎然。诗人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把采摘野果这件小事写得像寻宝一样有趣,展现了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之美的眼光,也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