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王义士①(乙未)

中丞弟子旧家风,杖屦相随誓始终。
闭户坐忧天下事,临危真与古人同。
短书燕市遗丞相,馀恨平陵哭义公。
此地由来多烈士,千秋哀怨浙江东。

现代解析

这首诗名为《吊王义士》,是一首悼念英雄的诗歌,情感深沉,充满敬意和哀思。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英雄的形象
诗中提到的"王义士"是一位坚守道义、忧国忧民的志士。他像古代忠臣一样,闭门在家也心系天下大事("闭户坐忧天下事"),在危难关头表现出与古人相同的勇气("临危真与古人同")。"杖屦相随誓始终"说明他一生都坚持自己的信念,至死不渝。

2. 悲壮的结局
"短书燕市遗丞相"可能指他像古代义士一样,留下简短遗书慷慨赴死;"馀恨平陵哭义公"则表达了他死后人们的悲痛和不平。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

3. 地域的象征
最后两句"此地由来多烈士,千秋哀怨浙江东"点出浙江东部历来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暗示这种忠义精神会永远流传,同时也包含着对英雄牺牲的千古哀思。

全诗用典自然,通过"燕市"(荆轲典故)、"平陵"(汉代义士典故)等历史参照,将王义士与古代英雄相提并论,既赞美了他的品格,也加重了悲剧色彩。语言凝练,短短八句就勾勒出一个完整感人的英雄形象,并引发读者对忠义精神的思考。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既是对个人的悼念,也是对一种崇高精神的礼赞,能让读者感受到超越时空的道义力量。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