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皇四章

凤皇和锵,不如仓庚。
一鸣蚕熟,衣被四方。(一章)
四方之牧,惟天子股肱。
非天子是承,民谁畏惩?(二章)
煜尔重光,玉烛其烂。
一元之春,万物之旦。(三章)
湛湛者露,曷为乎霜?
厉女以泽,女肃而皇皇。(四章)

现代解析

《凤皇四章》是一首借物喻人的政治讽喻诗,通过凤凰、仓庚(黄莺)等意象,委婉地表达了对统治者与民生关系的思考。以下是逐章解析:

第一章:务实胜于虚名
用凤凰(象征高贵)和黄莺对比:凤凰的鸣叫虽悦耳,却不如黄莺的叫声能预示蚕熟(农事丰收)。暗喻统治者空有威仪不如办实事,真正的好政策应当像春蚕吐丝一样惠及百姓("衣被四方")。

第二章:权力与责任
地方官员("四方之牧")本是天子的助手,但如果他们不执行天子的仁政,百姓凭什么敬畏法律?这里点明权力需以惠民为前提,否则惩罚只会失去公信力。

第三章:理想治世图景
描绘政治清明的景象:像阳光普照("重光")、烛火通明("玉烛"),万物在春天复苏。比喻良好的政治应如和煦春光,让社会焕发生机。

第四章:警示与劝诫
以露水变霜的意象发问:本可滋润万物的露水,为何成了伤人的寒霜?暗指统治者若严苛待民("厉女"),百姓只会惶恐不安("肃而皇皇")。末句用"女(汝)"直接呼吁当权者收敛威压。

全诗核心
通过自然意象的对比,揭示"统治者的价值在于惠民"的道理。凤凰的华美不如黄莺的实用,暗讽徒有权力而无善政的统治者;霜露之变则警示苛政的危害。语言含蓄但指向明确,展现了传统诗歌"温柔敦厚"的讽谏艺术。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