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塔淩霄

会阳文治壮兹台,望起奎光彻上台。
岂谓胜形勤百姓,应知良牧达三才。
岘颠唯有思羊去,河内岂无借寇回。
往事浮屠人已去,南宗卢教自今开(清嘉庆《会同县志》卷九)。

现代解析

《奎塔淩霄》是一首描绘古塔壮丽景象并寄寓深意的诗。诗的开头写出了古塔的雄伟气势,它仿佛与日月同辉,光芒直达天庭,象征着一种崇高的精神和力量。这里不仅是在赞美塔的外在美,更是在隐喻一种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接下来,诗人提到这座塔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壮丽,更是为了勤勉百姓,意味着它的存在有着更深的社会意义。这里暗示了领导者或贤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即不仅要自身卓越,还要关心和帮助普通百姓,达到天、地、人三才的和谐。

诗中还提到了历史人物和故事,比如“岘颠唯有思羊去”和“河内岂无借寇回”,这些都是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对贤人的怀念和对社会安定的期望。诗人通过这些典故,表达了对过去贤人的敬仰,同时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贤人出现,继续为社会带来和平与繁荣。

最后,诗人提到往事已成过去,但南宗卢教(可能指某种思想或宗教)如今仍在传承,意味着虽然时代变迁,但一些重要的精神和文化依然在延续。这里传达了一种历史延续感和文化自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古塔的壮丽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贤人的敬仰,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它不仅仅是在赞美一座塔,更是在表达一种对美好社会和崇高精神的追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