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履公

履公昔少年,意气多感激。
追逐幽并儿,驰骋游侠窟。
常跨追风骑,时穿没羽石。
一朝忽大笑,脱去头上帻。
言从释门老,屡登角巾席。
谈义入空空,遇事犹咄咄。
曾同孙叔处,三上贾让策。
参问北寺囚,拥护南冠客。
至今称义士,方外弃可惜。
我忆初识师,江上月初魄。
画灰仙洞古,煨芋山楼夕。
云水自此分,怀抱终不隔。
前年到京国,告我将远适。
我谓师已衰,是处可飞锡。
龙门芜没久,宝地我所辟。
请留香火社,冀践支许迹。
灵山草亦香,仙源水更碧。
三年弹指耳,禅老倏已寂。
秋林剩遗蜕,云海无留翮。
前生忆君房,后会话圆泽。
馀此露电身,衰泪犹一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从豪侠少年到佛门高僧的传奇人物——履公的一生,表达了诗人对这位亦师亦友之人的深切怀念。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少年豪侠时期(前八句)
用"跨追风骑""穿没羽石"等画面感极强的描写,展现履公年轻时像武侠小说主角般的潇洒形象——骑着快马射箭、在北方游侠聚集地行侠仗义。突然"脱去头上帻"的转折,暗示他放下世俗身份出家为僧。

2. 佛门修行时期(中间十二句)
描写他成为高僧后的生活:既能深入讲解佛经奥义("谈义入空空"),又保持侠义心肠,像古代义士一样帮助受难者("拥护南冠客")。诗人回忆与他交往的温馨片段:在江边赏月、山洞烤芋头,展现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

3. 临终告别部分(最后十四句)
三年前履公告别时,诗人还劝他留在自己修建的寺庙修行。没想到转眼间高僧已圆寂,只留下"秋林遗蜕"的淡淡哀伤。最后用"露电身"比喻生命短暂,但一滴泪中饱含的深情却永恒。

诗歌魅力在于:
- 用"追风骑""烤芋头"等鲜活比喻让人物跃然纸上
- 通过"大笑脱头巾""帮囚犯"等细节展现人物豪爽与慈悲的双重性格
- "云水自此分"等句子既写分别,又暗含修行意境
- 结尾的"一滴泪"以小见大,让深厚友情穿越生死界限

全诗像一部微型传记电影,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既是快意恩仇的侠客,又是智慧慈悲的高僧,更是诗人生命中重要的良师益友。

0